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
   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    发制品行业:“抱团”发展谋产业转型

    时间:2021-11-23 01:54:31    点击量:826

    发制品被称为“顶上时装”。看似不起眼,但它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行业,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人发从印度进口,主导生产的中国公司有不少已经在孟加拉、印尼、菲律宾、柬埔寨,以及非洲国家建厂,而终端的发制品则有80%以上销往欧美以及非洲等国。

      发制品企业熟练地在全球排兵布阵,让各种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了全球配置,并通过对原有市场结构的调整,让企业避开了经济危机的低谷,得以高速发展。就在1月18日,浙江省发制品行业协会在我市正式成立,500多家发制品企业欲“抱团”发展,谋求产业转型新篇章。

      从无到有发展迅猛

      发制品行业从诞生之初,就是一个完全外向型的行业。

      亚洲人天生发质较好,观念较为传统保守,尚未普遍形成基于时尚追求的发制品消费习惯,佩戴发制品主要用于遮盖生理缺陷或弥补后天脱发。因此,发制品企业的产品初期主要向欧美地区供应,后来又向非洲出口。

      浙江省发制品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圣弼透露,国内发制品约80%用于出口。在国内发制品主要产区中,河南许昌、山东青岛、安徽太和、湖南邵阳等地都以出口为主,仅有广东一地以内销为主。

      就我省而言,近年来,作为我省新型文化时尚产业之一的发制品行业发展也非常迅速。目前,我省现有发制品企业和个体户现为500余家,而2014年全省发制品企业出口额达到了22391.71万美元,同比递增19.39%,已经从2013年全国各省发制品行业出口额第6位跃升至第4位,还有大量的发制品出口以节日用品、玩具、头饰的类别报关。其中,尤以义乌发制品行业发展最为迅猛。

      “义乌的发制品行业起步较晚,可以说是从无到有,一跃成为后起之秀。”陈圣弼说,目前,义乌涉及发制品行业的企业有300多家,占全省60%。其中,义乌的时尚、文化创意类假发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。此外,以义乌为代表的跨境电商更是蓬勃发展,使我省发制品行业在全国的排位及发展前景持续提高。

      “抱团”发展亟待提升空间

      近年来,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步转变,对头型妆饰、美容美发的意识在不断提高,人们对发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,发制品的使用群体日渐广泛。根据全球发制品消费市场分析,未来3-5年,发制品必定有新一轮时尚起义,预计未来几年增速将达到30%以上,到2017年国内发制品市场消费总额将达到45.12亿元。

      在此大背景下,越来越多地发制品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。陈圣弼说,发制品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大,属于朝阳产业,欧美进入稳步增长期,非洲市场进入收获期,而国内市场也将越来越红火。

      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,在“互联网+”大行其道的当下,不少义乌发制品企业巧妙运用O2O体验式服务战略,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,提高了客户体验。作为义乌发制品代表企业之一———中国派对文化控股有限公司,在2015年就提出了“再创业”口号,欲借势互联网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发展质的飞跃。该公司在京东、天猫等平台上设官方网店,鼓励网络粉丝分享、领取优惠券等参与到线下活动中来,以此深入企业O2O体验式服务模式。

      国内的发制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,潜力空间也巨大,但是在陈圣弼看来,机遇与挑战并存:由于历史原因,很多发制品企业没有自主品牌,这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制于人;国内在化纤发制品的高阻燃和高蛋白方面,技术上与日韩企业也有不小的差距。此外,经济新常态下,原辅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,对行业生产经营将产生影响。

      那么,想要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,破解难题,发制品企业“抱团”发展可以说是明智之举,浙江省发制品行业协会应运而生。陈圣弼表示,成立“浙江省发制品行业协会”,旨在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积极为会员企业牵线搭桥,为会员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争取政策、争取资源,满足会员企业的需求,最终实现企业互动、资源互补、政策支持、共同发展的目标。